宏觀經濟“中考”臨近,各地密集召開經濟形勢分析會,投資仍是熱點話題。
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發(fā)現,在經濟下行風險較大的背景下,全國各地在部署下一階段經濟工作時,都格外強調投資的重要性。昨日(7月2日),中部某省發(fā)改委官員告訴記者,“地方穩(wěn)增長仍然主要依賴投資,出口和消費都存在較大不確定性”。
投資仍是地方熱點
7月中旬,國務院將根據上半年經濟數據把脈今年下半年的宏觀調控節(jié)奏,各個地方已經率先開始行動。
“時間過半、任務過半”是各地普遍在年初制定的目標,也是歷年慣例,憑借投資的強力拉動,各地完成任務形勢較為樂觀。以海南為例,1~5月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實現909.7億元,同比增長25.2%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4.5億元,同比增長13.9%。該省投資額和增速幾乎都是消費的兩倍。 但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發(fā)現,海南投資結構中房地產投資挑起了大梁,前5月海南固定資產投資中,房地產開發(fā)投資所占比重為41.2%,完成投資375.15億元。除海南外,6月底,河北省社科院召開2013年上半年河北經濟形勢分析會暨“四大攻堅戰(zhàn)”研討會。河北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于刃剛表示,河北現有的產業(yè)結構是依托資源稟賦條件、在長期經濟發(fā)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;鋼鐵、石化、建材、紡織服裝、食品加工等傳統(tǒng)制造業(yè)不僅現在支撐著河北的國民經濟,而且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里還會繼續(xù)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。他說,“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割棄這些產業(yè)、通過‘休克療法’來實現工業(yè)轉型升級”。全國各地的經濟分析會都在陸續(xù)召開,投資仍是熱議焦點。
基建投資唱大戲
各地在促投資過程中,基建投資尤其是交通運輸業(yè)投資最為明顯。在海南前5月投資中,交通運輸業(yè)投資同比增長86%,領跑所有投資門類。湖南前5月全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039.83億元,增長28.1%,同比加快24.1個百分點。其中,水利、環(huán)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(yè)投資增長53.3%,同比加快42.9個百分點;道路運輸業(yè)增長21.2%,同比加快47.7個百分點。業(yè)內人士告訴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,目前經濟處于下行階段,PPI長期為負,制造業(yè)投資動力不足,而基建主要依靠國家規(guī)劃和地方政策推動,受影響較小。在“經濟發(fā)展、交通先行”的指引下,地方上馬基建動力較強。
據統(tǒng)計,今年1~5月,國家鐵路和合資鐵路路網建設大中型項目完成投資1322.65億元,為全年計劃的28.5%;比上年同期增加268.38億元,增長25.5%。
“目前已批準建軌道交通的城市達36個,到2020年我國軌道交通要達到近6000公里的規(guī)模,在軌道交通方面的投資將達4萬億元。”原鐵道部總工程師、中華鐵道建設新技術促進會會長華茂?在第二屆中國綜合鐵道產業(yè)高峰論壇上表示。在過去3個月,國家發(fā)改委公布的僅22個項目核準名單中,就涉及多個地方的重點基礎設施建設,其中有昆明、貴陽、武漢、石家莊等多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,以及重慶機場建設等多個地方重點項目。
盲目投資現隱憂
值得注意的是,地方巨大的投資動力遇上了今年流動性緊張的現狀,一些隱憂開始暴露。
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陸銘認為,中國金融市場利率長期被壓低,企業(yè)和地方政府都有強烈的融資沖動,“宏觀經濟趨松時,投資紛紛上馬;宏觀環(huán)境從緊時,地方政府更加要拉動投資,以山區(qū)為主的省份都要去搞工業(yè)強省計劃”。 湖南省統(tǒng)計局的報告就指出,湖南主要經濟指標增速自年初下滑以來,回升勢頭較弱,經濟增長的動能還不充足。投資方面主要的表現就是項目資金趨緊。1~5月,湖南全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實際到位資金增長19.1%,低于投資增速7.2個百分點,比前4月擴大4.5個百分點。
在很多地方的經濟形勢分析會上,“找錢”也成為熱點議題。全國相當多的地區(qū)財政收入目標未達到年度預期,僅從前5個月地方財政收支來看,如果不算上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,不少地方出現了較大的收不抵支的情況。特別是內蒙古、遼寧等省份財政收入甚至接近于零增長,這與其兩位數財政收入增長目標,差距甚大。此外,據審計署披露,2012年高速公路、政府還貸二級公路債務借新還舊額分別為453.85億元、170.69億元,其中6個省和1個省會城市本級二級公路債務借新還舊率平均67%。而18個省本級及省會城市本級的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為3.85萬億元,其中2011年以后舉借的占46%,部分地區(qū)地方2012年需還本付息額已達其可支配土地收入的1.25倍。
“經濟下行時,投資回報下降,政府的償債壓力加大,屆時首先出現問題的就是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、經濟增長缺乏地理優(yōu)勢的‘邊緣地區(qū)’?!痹陉戙懣磥?這就容易導致類似歐洲的政府債務危機,盲目投資隱憂已現。